2015/3/25

準備好再動?


清朝文學家彭端淑的作品:

「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貧,其一富。貧者語於富者曰:『吾欲之南海,何如?』富者曰:『子何恃而往?』曰:『吾一瓶一缽足矣。』富者曰:『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,猶未能也。子何恃而往?』越明年,貧者自南海還,以告富者,富者有慚色。」

「快」已經是現在企業必要的能力,但是對於很多新東西、新科技,許多企業的態度都是「先研究清楚、準備好再來動」,講穿了就是以拖待變。先讓其他勇士往前衝,確定沒事了再跟上,充分發揮「老二哲學」。

衡量自我能力是否完備當然是必要的,但是如果是執著在一些枝微末節或是只想規避風險,那麼只是無謂的等待。昨天聽清大簡禎富教授分享他從事大數據分析的經驗,他提到許多使用者都執著於成果必須能夠有非常大的成效,就像是直接挖出999純金的金條;但是許多情況下,僅能夠挖出一些小金塊,而且這些金塊還需要精鍊,但雖然僅是這些小金塊,也比原來的狀況有所進展了。

個人的經驗中,許多企業對於導入資訊應用系統都有類似的思維,使用者斤斤計較一些枝微末節,例如:報表格式、使用介面...等,但是對於這些應用是否可以有效提昇作業效能則不去了解。更甚者是,當老闆問他們的意見時,他們就是籠統的一句:不能符合我們的需求。

就像那個富有的僧人,他還要等待所有細節都搞定才要行動。然而現在企業環境變化之快,又如何能夠在此變動的環境下確定所有細節都能搞定?

因此企業必須理解這些行動對整體企業運營的效益,如果是正面,就應該儘快積極行動,就如對岸常說的「摸著石頭過河」,邊做邊修正。否則就算窮極心力費時擬定完美計畫,企業環境也已經變化,計畫也不再適用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